汪精卫的刺杀者:被史书隐瞒的真相居然是…
前几天整理爷爷留下的旧书柜,一本泛黄的《民国暗杀史》突然掉了出来。翻到汪精卫相关章节时,我当场惊得咖啡都洒了——原来当年行刺他的刺客,根本不是史书里写的“孤胆义士”,背后藏着连教科书都没提的反转!
前几天整理爷爷留下的旧书柜,一本泛黄的《民国暗杀史》突然掉了出来。翻到汪精卫相关章节时,我当场惊得咖啡都洒了——原来当年行刺他的刺客,根本不是史书里写的“孤胆义士”,背后藏着连教科书都没提的反转!
日本各界普遍认为,经济落后、政治专制、军事孱弱、吏治腐败、社会动乱,边疆危机四伏、内地分崩离析,国家主权不独立、领土不完整的中国,处于“单靠本国力量无法自立生存”的状态,“亡国”将是中国“唯一的结局”。
“清朝最后十年?不就是坐等完蛋嘛。” 刷到这条评论的人,八成把1901-1910脑补成垂死老太婆拍棺材板。可真相是,这十年比前两百六十年加起来都闹腾:铁路一夜千里,电报劈啪作响,京师大学堂里一群穿长袍的小年轻,开口就是孟德斯鸠;上海四马路电灯一亮,青楼姑娘连夜
19世纪中叶,清朝统治逐渐走向衰败。鸦片战争的炮火击碎了“万国公法”的幻想,也让中国的落后面貌暴露无遗。内忧外患之下,封建皇权的腐朽已难以支撑这个庞大的帝国。人民的呼声逐渐觉醒,思想的火花开始点燃。
亡国之君、亡国之臣,古往今来大多落得千古骂名,可隆裕太后这个亲手终结大清的女人,却成了例外。她被宗室骂作“卖国太后”,却在死后让举国哀悼,连革命党人都为她送上挽联。这背后藏着的,不是什么权谋算计,而是一个弱女子在乱世里的无奈抉择。
1911年10月10日(农历辛亥八月十九日),武昌起义爆发,清廷急调北洋军镇压,但北洋军阳奉阴违,不听调度,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。袁趁机要价,迫使清廷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,总揽军政。上任伊始,袁世凯就授意北洋军在攻占汉口、汉阳后,放缓军事行动,向革命军传递“和谈
“炸我的人,是条英雄。我死了,大清也就完了!”这句临终遗言,出自清末宗室良弼之口。十三个字,道尽了一个时代的无奈与清醒。1912年2月12日,在他殉国后的第十三天,清帝退位,延续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正式落幕。
你一直以为良弼是个死守皇权的老古董,可真相是,他早就看透了大清的死路,只是没来得及走完那步棋。
清朝末年,清廷面对国内汹涌民意和此起彼伏的起义,以及国外虎视眈眈的列强,也曾想要奋起抗争,实现富国强兵,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洋务运动,还对军队进行了种种改革。清廷十分清楚的知道八旗子弟们已经不中用了,腐朽的烂泥扶不上墙,为此除了借助地方势力,组建地方团练,还花大力
1911年10月10日,武昌起义当天,参与武昌起义的熊炳坤声称,革命党人遍布全国,而尊崇孙中山先生成为共识。但此时的孙中山本人,却身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小镇。
晚清时期的革命党人推崇它,并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:
1910年,湖广总督张之洞病逝,清廷急忙派来满族亲信——博尔济吉特·瑞澄接任这个重要职位。当时摄政王载沣可能还在庆幸两湖地区重新回到了满人手中,却不知这个决定正在为清朝的覆灭敲响丧钟。
1903年,日本东京的一间寓所里,陈天华伏案疾书,笔尖流淌的不是风花雪月的闲情,而是刺破旧世界的锋芒。他要写的这部长篇小说,名为《狮子吼》。虽终未完成,却以“民权村”为核心舞台,用白描叙事与市井对话,将革命火种熔铸进鲜活故事,成为近代中国极具代表性的革命启蒙文